外部环境因素对畜禽养殖的影响

2020-11-04  来自: 都灵药业 浏览次数:441

畜牧养殖同工业、农业一样,作为一种产业,其发展水平受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养殖活动主要以散养为主,畜禽养殖污染物由养殖户作为宝贵的农业肥料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快速的发展,养殖技术、防病治病技术的提高,以及物流、饲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养殖业已经以由散养为主,转变为集约化养殖为主,养殖区域也由广大的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周边地区,使得养殖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畜禽养殖活动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自然资源因素

对养殖总量的影响:自然因素是影响畜禽养殖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传统农业时期,人类农业生产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起决定作用,风调雨顺的年份,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粮食用于畜禽养殖,为养殖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

对养殖分布的影响:畜禽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分布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自然条件对养殖分布影响很大。因为人类养殖活动总是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从事养殖生产。从水资源角度来分析,现代化规模养殖需要大量用水,以便冲洗圈舍,同时供给牲畜饮用水;散养往往以河流等水体为消纳污染物的纳污场所,例如重庆市梁滩河地区的肉鸭养殖基本分布在梁滩河沿岸。从土地资源来分析,养殖需要牧草以调节饲料供给,尤其是集约化养殖,更应该在建设养殖场时,建立配套的牧草地,可以消纳污染物,并提供养殖牧草。

2、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对畜禽养殖活动影响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养殖业防病治病等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确保了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养殖业的扩大。在蛋禽产品价格较低的2004 年,重庆市荣昌县蛋鸡养殖示范小区采用了严格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确保了养殖成活率达 98%、产蛋率达 99%。通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产出率,使得养殖业在养殖产品较低廉的市场价格情况下,收获了良好的效益。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带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着生产布局。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布局具有各自的特点。随着生产布局的变化,城市不断的扩大、在大片的农业用地上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园区、高速公路网编织的越来越密,这些变化使得畜禽养殖的适养区不断变小。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对畜禽养殖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养殖业主为了减小运输距离,养殖场已经向城市周边聚集,形成了新的养殖布局。

3、经济因素

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稳步增长,可以较好的稳定养殖产品的销售价格,确保养殖产业的稳步发展;相反,养殖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产生饲养成本大于出售收入,影响了养殖业主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养殖业发展。2004 年重庆市生猪价格较低,商品猪毛利润仅有 50 元/头,就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发展。

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同影响着养殖的布局。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依靠养殖,养殖方式主要以散养为主;在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城镇或工业区周边,则以集约化养殖为主。

4、技术因素

技术的进步及推广能够提高养殖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使养殖量增加。例如,随着畜禽粪便堆粪菌种的筛选技术进步,开发出无害化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减少了畜禽养殖的污染物排放,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提高了畜禽养殖活动的环境承载能力。

5、自然环境因素

作为一种产业,畜禽养殖活动对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自然环境作为污染物的接纳系统,在有限度的污染范围内支持养殖活动的发展。然而,当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不能满足畜禽养殖活动的发展时,就会反过来制约养殖活动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畜禽养殖活动仅仅是自然环境系统所要接纳的各类活动中的一种,例如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等等同样也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因此,从自然环境接纳其他行业发展产生的污染物的角度来分析,其他行业发展也间接的影响和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

由自然环境对畜禽养殖污染物接纳水平关系我们可以将接纳和影响接纳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因素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自然环境纳污能力、影响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产业排污水平两个方面研究自然环境对畜禽养殖污染物接纳能力。

畜禽养殖活动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而自然环境对畜禽养殖活动的支持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自然环境因素成为养殖发展的约束条件。例如,重庆市的梁滩河地区就是典型的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过渡养殖的地区,由此导致局部地区水质恶化,丧失了水域功能。

关键词: 外部环境因素   畜禽养殖   影响     

都灵药业,专营 畜产品 禽产品 畜禽新产品 中药产品 宠物食品 安诺得anodey 宠物营养补充剂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371-8616638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都灵药业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